拉丁美洲在进入近代后一直是欧洲列强尤其是西班牙、葡萄牙等老牌殖民帝国的殖民地,不过在19世纪早期掀起的革命浪潮中,拉丁美洲中的大部分国家先后宣布独立场外配资,而为了能够守卫本国海岸线和在与其他拉丁美洲国家争斗中获胜,这些新独立的国家都向当时的工业强国订购了最新的铁甲舰。例如秘鲁和智利曾在太平洋西海岸的交战中投入过铁甲舰;还有巴西,曾经的葡萄牙殖民地,在1822年成立巴西帝国海军后便走上了扩张的道路,是19世纪拉丁美洲海军实力最强的国家。本章便着重介绍拉丁美洲一些主要国家在这一时期建造的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的装备情况。
“独立”号图片场外配资
“独立”号是英国为秘鲁海军最先建造的铁甲舰。该舰于1864年开工建造,1865年8月8日下水,1866年12月完工入役。
“独立”号是一艘由英国萨缪达兄弟造船厂建造的船旁列炮铁甲舰,该造船厂也承接了日本早期铁甲舰“扶桑”号的建造。与大多数船旁列炮铁甲舰一样,“独立”号通常也被称为“装甲巡航舰”。其在设计上并无出彩之处,武备和船体大小只能算得上是“轻型巡航舰”级别。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该舰具备犁形船艏和明显的冲角,这就意味着撞击也是该舰的主要作战手段。
“独立”号的早期服役生涯十分平静,未见其参与过任何行动。1878年,该舰更换了锅炉,次年2月,又将主炮更换为229毫米前装线膛炮,提升了火力。同年5月21日在伊基克战役中,该舰曾试图冲撞智利战舰,但没有成功,反而导致自己搁浅。智利战舰“科瓦东加”号想要逼它投降,但被另一艘秘鲁铁甲舰“瓦斯卡尔”号驱逐。由于无法脱身,“独立”号最后被船员炸毁。
图片
1865年下水时的“独立”号
“瓦斯卡尔”号图片
“瓦斯卡尔”号先后在秘鲁和智力海军服役并保存至今,是拉丁美洲最著名的铁甲舰之一。该舰开工建造时间不详,1865年10月6日下水,1866年11月8日完工入役。
“瓦斯卡尔”号是秘鲁为反对西班牙而向英国订购的铁甲舰,该舰在仅约1900吨的船体上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旋转式炮塔,并配备了两门威力强大的254毫米阿姆斯特朗炮,是当时拉丁美洲最具威力的舰艇之一。除了一座极具威力和现代化气息的主炮炮塔,“瓦斯卡尔”号还具备51毫米厚的装甲甲板和被76毫米装甲覆盖的小型指挥塔,不过由于船体宽度过窄,该舰在开炮时稳定性不佳,同时也会导致精准度下降。该舰在建成时具备全套帆具,但在后期被去除。
“瓦斯卡尔”号在建成后成为秘鲁海军的旗舰。1877年秘鲁内战爆发,由于外国运输受到战争干扰,英国开始介入。1877年5月29日,“瓦斯卡尔”号与两艘英国无防护巡航舰进行战斗,此役首次使用了英国海军最新发明的自动推进式鱼雷。一个月之后,“瓦斯卡尔”号向叛军投降,不过随着叛乱被平息该舰回到秘鲁海军服役。1879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瓦斯卡尔”号在安加莫斯战役中被智利俘虏,随即开始了在智利海军的服役生涯。该舰在太平洋战争剩余的岁月里被用于对付它原本的主人秘鲁,后来在1891年参加了智利内战。1897年,一次锅炉爆炸事件使得该舰从智利海军中退役。1934年,这艘年逾70的老爷舰竟在智利海军中重新服役。该舰最终被改为博物馆并保存至今。
图片
“海军上将柯克伦”级图片
“海军上将柯克伦”级是由英国为智利建造的船腰炮室铁甲舰。该级舰共建成2艘,分别为“海军上将柯克伦”号和“布兰科·恩卡拉达”号。“海军上将柯克伦”号于1873年开工建造,1874年1月23日下水,1874年12月完工。“布兰科·恩卡拉达”号于1873年开工建造,1875年5月8日下水,1875年晚些时候完工。
“海军上将柯克伦”级是智利海军早期装备的铁甲舰之一。该舰采用当时流行的船腰炮室布局,在中央装甲堡中安放了6门229毫米主炮,其余的副炮都被置于甲板上。该舰具备铁质船壳和装甲甲板,在当时的拉丁美洲算是较为先进的军舰。
“海军上将柯克伦”级在建成后被用于参加与秘鲁对抗的太平洋战争。在安加莫斯海战中,“海军上将柯克伦”号在与秘鲁炮塔式铁甲舰“瓦斯卡尔”号的缠斗中获胜并迫使其投降。1891年,该级舰参与了智利内战,对推翻巴尔马塞达总统的统治起到了作用,但“布兰科·恩卡拉达”号在卡尔德拉湾海战中被鱼雷击沉。战后,“海军上将柯克伦”号度过了平静的几年,在1898年被降级为运输船,后于1934年被废弃。
图片
“海军上将柯克伦”号装甲防御区域及布局示意图
图片
“巴西”号图片
“巴西”号是19世纪的巴西帝国海军所装备的第一艘铁甲舰。该舰于1864年开工建造,1864年12月23日下水,1865年3月2日完工入役。
“巴西”号建造于法国,是一艘设计风格独特的小型铁甲舰。该舰的装甲堡并非位于船腰,而是在甲板之上,外形如同一座小房子。在这座“炮房”内安置着该舰全部8门火炮。这些火炮被分为两组,每组4门,只能向侧舷射击。除此之外,该舰还具备明显的船艏冲角。该舰的动力系统仅为一座输出功率为250马力的小型蒸汽机,最高航速仅为10.5节。
由于是巴西第一艘铁甲舰,该舰以国家之名命名。该舰在其服役生涯内并未参加任何战斗,也鲜有记录,后于1890年被改装为一座浮动炮台,最后的命运不得而知。
图片
停泊在锚地的“巴西”号
“塔曼达雷”号图片
“塔曼达雷”号是巴西第一艘自造铁甲舰。该舰于1865年5月31日开工建造,1865年6月21日下水,1865年9月16日完工入役。
“塔曼达雷”号是由巴西里约热内卢的马里纳·达·柯尔特(Marinha da Côrte)兵工厂制造的超小型铁甲舰。该舰仅有数百吨大小且结构简单,因此全部建造时间仅为三个月。该舰采用类似法制铁甲舰“巴西”号的布局,将主要武器安置在位于甲板上的炮房中。值得一提的是,“塔曼雷达”号还是巴西第一艘具备装甲甲板的铁甲舰,尽管其厚度仅为12.7毫米,几乎不具备防御能力。在“塔曼达雷”号之后,巴西还自造过构造完全相同、只是大小和武备略有不同的两艘小型铁甲舰“巴洛索”号(Barroso,980吨)和“里约热内卢”号(Rio de Janeiro,871吨),由于这种小型铁甲舰实质上只是炮舰(Gunboat)的一种,因此这里就不再赘述。
“塔曼达雷”号在建成后被用于在内河支援进攻巴拉圭的巴西军队。1868年2月,该舰被用于在帕萨托·德乌迈塔(Passagem de Humaitá)的战斗并受损严重,不得不接受大修。修复后的“塔曼达雷”号继续为巴西军队提供火力支援。战后,该舰被分配至马托格罗索的小型舰队继续服役,最后在1879年退役并报废。
图片
“马里斯和巴罗斯”级图片
“马里斯和巴罗斯”级原本为巴拉圭向英国订购的铁甲舰,但因前者无法付款而被转卖给了巴西。该级舰共建成2艘,分别为“马里斯和巴罗斯”号和“艾尔瓦”号。“马里斯和巴罗斯”号于1864年开工建造,1865年下水,1866年7月23日完工。“艾尔瓦”号于1864年开工建造,1865年下水,1866年6月14日完工。
该级舰为典型的船腰炮室布局,其装备的8门火炮都被布置在中央装甲堡中,其中120磅维特沃斯前装线膛炮是极具威力的武器,但是由于船体过小,这些火炮难以发挥实力。
“马里斯和巴罗斯”级被巴西投入发生于1864至1870年的“三角同盟战争”(也称巴拉圭战争)中去,但具体表现没有记载。“艾尔瓦”号在1885年被废弃,“马里斯和巴罗斯”号则寿命更长一些,一直存活至1897年。
图片
“卡布拉尔”级图片
“卡拉布尔”级同样是由英国为巴拉圭建造,但因经费问题而被卖给巴西的一级铁甲舰。该级舰共建成2艘,分别为“卡布拉尔”号和“科伦坡”号。两舰的具体建造时间均不详,只知其大约于1866年完工并交付巴西帝国海军。
尽管名为船腰炮室铁甲舰,但“卡布拉尔”级在外观上更类似美国内战中南军所使用的内河型铁甲舰。该级舰没有桅杆和帆具,在光秃秃的装甲堡上只有2根烟囱和一些辅助设施。该舰的所有火炮都被安置在接近船艏、船艉处的装甲堡中,其中船艏处的装甲堡带有一定楔形角度,在外形上颇具特色。
“卡布拉尔”级在被巴西买下后参加了对巴拉圭的三角同盟战争,但在战争中的具体表现没有被记载。由于内河型铁甲舰船型上的限制,“卡布拉尔”级的使用环境较为局限。该级舰大约在1885年全部退役报废。
图片
“利马·巴罗斯”号图片
“利马·巴罗斯”号是巴西最早的炮塔式铁甲舰。该舰于1864年开工建造,1865年12月21日下水,1866年5月8日完工。
“利马·巴罗斯”号在设计上与秘鲁铁甲舰“瓦斯卡尔”号较为类似,但在外观上多了一座旋转炮塔,不过炮塔装甲相对被削弱。同时该舰还去除了装甲指挥塔,并且没有采用装甲甲板。“利马·巴罗斯”号在动力上采用风帆、蒸汽两用,双轴推进,主机输出功率为2100马力,最高航速可达12节。
“利马·巴罗斯”号以在里亚舒埃卢战役中死去的战斗英雄之名命名。该舰原本为巴拉圭从英国莱尔德兄弟造船厂订购,但由于三角同盟战争的爆发,巴拉圭被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已不可能再付款,因而被巴西购得。该舰在帕萨托·德乌迈塔战役中双方对库鲁派蒂航道的争夺中表现出色。“利马·巴罗斯”号在1894年退出现役,最后大约在1905年被拆毁。
图片
“9月7日”号图片
“9月7日”号是一艘木质船身外敷铁甲的船腰炮室铁甲舰。该舰于1868年1月8日开工建造,1874年5月16日下水,1874年7月4日完工。
“9月7日”号是由巴西本国造船厂自造的第一艘较大型军舰。由于巴西工业水平的限制,该舰采用了较为保守的木质船壳设计,该舰的4门300磅维特沃斯前装线膛炮被布置在位于舯部的装甲堡中,但是装甲堡并未设计成突出状,因此这些火炮只能进行侧舷射击。此外,该舰也采用了装甲甲板,厚度仅为12.7毫米,只能有限防御炮弹破片的攻击。
由于建成时间较晚,“9月7日”号未能参加三角同盟战争。并且由于武器装备的延误,该舰在真正服役时已经过时。不过该舰还是担任了巴西旗舰一段时间。1876至1877年,该舰曾被短暂下放至预备役,1885年,该舰接受了现代化改造。1893年,该舰的动力系统被拆毁,后作为浮动炮台,在随后的舰队叛乱中被叛军俘获。“9月7日”号最终在1893年12月16日因火灾而沉没。
图片
“里亚舒埃卢”号图片
“里亚舒埃卢”号是巴西向英国订购的一艘现代化的炮塔式铁甲舰。该舰于1881年8月31日开工建造,1883年6月7日下水,1883年11月19日完工。
“里亚舒埃卢”号在设计上明显参考了当时英国最新式铁甲舰“不屈”号,采用类似同期向英国订购的清政府主力舰“定远”级的整体布局,将两座主炮塔交错布置在舯部。但是由于该舰船宽较窄、吃水较浅,主炮的口径采用了较小的234毫米,不过这对于作战强度相对较低的拉丁美洲海域来说已经足够。“里亚舒埃卢”号排水量超过5000吨,与稍后建造的“阿基达邦”号并列为巴西海军最大的军舰。
“里亚舒埃卢”号在早期主要担负训练任务。1891年,该舰参加了镇压海军叛乱的行动。1893至1894年,该舰前往法国土伦港接受了现代化改造,将主桅彻底去除帆具,改为战斗桅杆。1900年,该舰运载巴西总统进行了对阿根廷的访问。1907年,“里亚舒埃卢”号前往欧洲去接收英国为巴西新造的无畏舰,这也是该舰执行的最后一个任务。1910年,该舰退役,在拖往拆解地途中沉没。
图片
“阿基达邦”号图片
“阿基达邦”号是巴西向英国订购的另一艘炮塔式铁甲舰。该舰于1883年6月18日开工建造,1885年1月17日下水,1885年12月16日完工。
“阿基达邦”号的船体大小和排水量都与“里亚舒埃卢”号基本一致,两舰在外观上最大的区别是“阿基达邦”号只有一根烟囱、三根桅杆并且带有首斜桅,而“里亚舒埃卢”号则为两根烟囱和位于烟囱之后的单桅杆。两舰的武备很相似,“阿基达邦”号相较“里亚舒埃卢”号减少了2门37毫米速射炮,而装甲厚度和结构则完全相同。
“阿基达邦”号在早期主要担负训练任务。1891年,该舰参加了镇压海军叛乱的行动。两年后,它前往美国参加国际海军检阅。回国后,巴西内部再次发生革命,“阿基达邦”号被击伤,这也是巴西海军首次使用鱼雷。1897至1898年,该舰接受现代化改造,去除帆具的同时减少了一根桅杆。1906年,该舰因为弹药库意外爆炸而瞬间沉没。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龙辉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